-- 交换链接 -- --
首页 | 历代王朝 | 帝王世系 | 年代纪表 | 中外对表 | 年号通检 | 历史事件 | 历史人物 | 历史地图 | 文物鉴赏 | 建议留言 | 关于本站
账号 密码 -忘记密码-
《史记》 —— 『卷十三·三代世表 第一』

〖上一章〗 〖返回目录〗 〖下一章〗

  ※索隐应劭云:“表者,录其事而见之。”案:礼有表记,而郑玄云“表,明也”。
  谓事微而不着,须表明也,故言表也。正义言代者,以五帝久古,传记少见,夏殷以来,乃有尚书略有年月,比于五帝事夡易明,故举三代为首表。表者,明也。明言事仪。※

  太史公曰:五帝、三代之记,①尚矣。②自殷以前诸侯不可得而谱,③周以来乃颇可着。孔子因史文次春秋,纪元年,正时日月,盖其详哉。至于序尚书则略,无年月;或颇有,然多阙,不可录。故疑则传疑,盖其慎也。

  注①索隐案:此表依帝系及系本。其实□五帝、三代,而篇唯名三代系表者,以三代代系长远,宜以名篇;且三代皆出自五帝,故□三代要从五帝而起也。
  注②索隐刘氏云:“尚犹久古也。‘尚矣’之文元出大戴礼,彼文云‘黄帝尚矣’。”
  注③正义谱,布也。列其事也。

  余读谍①记,黄帝以来皆有年数。稽其历谱谍终始五德之传,②古文咸不同,乖异。夫子之弗论次其年月,岂虚哉!于是以五帝系谍、尚书③集世纪黄帝以来讫共和为世表。

  注①索隐音牒。牒者,纪系谥之书也。下云“稽诸历谍”,谓历代之谱。
  注②索隐音转。谓帝王更王,以金木水火土之五德传次相承,终而复始,故云终始五德之传也。
  注③索隐案:大戴礼有五帝德及帝系篇,盖太史公取此二篇之谍及尚书,集而纪黄帝以来为系表也。

帝王世国号 颛顼属[1] 俈属[2] 尧属[3] 舜属[4] 夏属 殷属 周属
黄帝号有熊。[5] 黄帝生昌意。[6] 黄帝生玄嚣。 黄帝生玄嚣。 黄帝生昌意。 黄帝生昌意。 黄帝生玄嚣。 黄帝生玄嚣。
帝颛顼,黄帝孙。
起黄帝,至颛顼三世,号高阳。
昌意生颛顼。为高阳氏。 玄嚣生创极。[7] 玄嚣生创极。 昌意生颛顼。
颛顼生穷蝉。[8]
昌意生颛顼。 玄嚣生创极。
创极生高辛。
玄嚣生创极。
创极生高辛。
帝俈,[9]黄帝曾孙。
起黄帝,至帝俈四世。号高辛。
  创极生高辛,为帝俈 创极生高辛。
高辛生放勋。[10]
穷蝉生敬康。
敬康生句望。[11]
  高辛生禼。[12] 高辛生后稷,[13]为周祖。
帝尧。[14]
起黄帝,至俈子五世。
号唐。[15]
    放勋为尧。 句望生创牛。[16]创牛生瞽叟。[17]   禼为殷祖。 后稷生不窋。[18]
帝舜,黄帝玄孙之玄孙,号虞。[19]       瞽叟生重华,[20]是为帝舜。 颛顼生鲧。[21]
鲧生文命。[22]
禼生昭明。 不窋生鞠。[23]
帝禹,[24]黄帝耳孙,[25]号夏。         文命,是为禹。 昭明生相土。[26] 鞠生公刘。[27]
帝启,[28]伐有扈,作《甘誓》。[29]           相土生昌若。 公刘生庆节。
帝太康[30]           昌若生曹圉。[31]
曹圉生冥。[32]
庆节生皇仆。
皇仆生差弗。
帝仲康,[33]太康弟。           冥生振。[34] 差弗生毁渝。[35]
毁渝生公非。[36]
帝相[37]           振生微。[38]
微生报丁。
公非生高圉。[39]
高圉生亚圉。[40]
帝少康[41]           报丁生报乙。
报乙生报丙。[42]
亚圉生公祖类。[43]
帝予[44]           报丙生主壬。
主壬生主癸。
公祖类生太王亶父。[45]
帝槐[46]           主癸生天乙,[47]是为殷汤。 亶父生季历。[48]
季历生文王昌。[49]
益《易卦》。
帝芒[50]             文王昌生武王发。[51]
帝泄[52]              
帝不降[53]              
帝扃,[54]不降弟。              
帝[55]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
帝孔甲,[56]不降子。
好鬼神,淫乱不好德,二龙去。[57]
             
帝皋[58]              
帝发[59]              
帝履癸,[60]是为桀。
从禹至桀十七世。
从黄帝至桀二十世。[61]
             
殷汤代夏氏。[62]
从黄帝至汤十七世。[63]
             
帝外丙,[64]汤太子。
太丁蚤卒,[65]故立次弟外丙。
             
帝仲壬,[66]外丙弟。              
帝太甲,[67]故太子太丁子。
淫,伊尹放之桐宫。[68]
三年,悔过自责,伊尹乃迎之复位。[69]
             
帝沃丁。[70]尹卒。[71]              
帝太庚,[72]沃丁弟。              
帝小甲,[73]太庚弟。
殷道衰,诸侯或不至。[74]
             
帝雍己,[75]小甲弟。              
帝太戊,[76]雍己弟。
以桑穀生,称中宗。[77]
             
帝中丁[78]              
帝外壬,[79]中丁弟。              
帝河亶甲,[80]外壬弟。              
帝祖乙[81]              
帝祖辛[82]              
帝沃甲,[83]祖辛弟。              
帝祖丁,[84]祖辛子。              
帝南庚,[85]甲子。              
帝阳甲,[86]祖丁子。              
帝盘庚,[87]阳甲弟。
徙河南。[88]
             
帝小辛,[89]庚弟。              
帝小乙,[90]小辛弟。              
帝武丁。[91]
雉升鼎耳雊。[92]
得傅说。[93]
称高宗。[94]
             
帝祖庚[95]              
帝甲,[96]祖庚弟。
淫。[97]
             
帝廪辛[98]              
帝庚丁,[99]廪辛弟。
殷徙河北。[100]
             
帝武乙。[101]
慢神震死。[102]
             
帝太丁[103]              
帝乙。[104]殷益衰。              
帝辛,是为纣。[105]
弑。[106]
从汤至纣二十九世。[107]
从黄帝至纣四十六世。[108]
             
周武王伐殷。
从黄帝至武王十九世。[109]
             

成王诵[110] 周公旦,[111]武王弟。初封。 太公尚,[112]文王、武王师。初封。 唐叔虞,[113]武王子。初封。 恶来,助纣。[114]父飞廉,[115]有力。 熊绎。[116]绎父鬻熊,事文王。初封。 微子启,[117]纣庶兄。初封。 康叔,[118]武王弟。初封。 胡公满,[119]舜之后。初封。 叔度,[120]武王弟。初封。 叔振铎,[121]武王弟。初封。 召公奭,[122]周同姓。初封。
康王钊。[123]刑错四十余年。[124] 鲁公伯禽[125] 丁公吕伋[126] 晋侯燮 女防[127] 熊乂[128] 微仲,[129]启弟。 康伯[130] 申公[131] 蔡仲[132]   九世至惠侯。
昭王瑕。[133]南巡不返。[134]不赴,讳之。[135] 考公[136] 乙公[137] 武侯[138] 旁皋[139] 熊黮[140] 宋公[141] 孝伯[142] 相公[143] 蔡伯[144] 太伯[145]  
穆王满。[146]作《甫刑》。[147]荒服不至。[148] 炀公,[149]考公弟。 癸公[150] 成侯[151] 大几[152] 熊胜[153] 丁公[154] 嗣伯[155] 孝公[156] 宫侯[157] 仲君[158]  
恭王伊扈[159] 幽公[160] 哀公[161] 厉侯[162] 大骆[163] 熊炀[164] 湣公,[165]丁 公弟。 疌伯[166] 慎公[167] 厉侯[168] 宫伯[169]
懿王坚。[170]周道衰,诗人作刺。[171] 魏公[172] 胡公[173] 靖侯[174] 非子[175] 熊渠[176] 炀公,[177]湣公弟。   靖伯[178] 幽公[179] 武侯[180] 孝伯[181]
孝王方,[182]懿王弟。[183] 厉公[184] 献公弑胡公。[185]   秦侯[186] 熊无[187] 厉公[188]   贞伯[189] 釐公[190]   夷伯[191]
夷王燮,[192]懿王子。 献公,[193]厉公弟。 武公[194]   公伯[195] 釐公[197]   顷侯[198]      
厉王胡。[199]以恶闻过乱,出奔,遂死于彘。[200] 真公[201]     秦仲[202] 熊鸷红[196]     釐侯[204]      
共和,二伯行政。[205] 武公,真公弟。       熊延,[203]红弟。            

  注[1]“颛顼”,音zhu1n x&。相传为黄帝的后商。据本书《五帝本纪》,为五帝之一。《国语·楚语下》观射父对楚昭王之问,云颛顼继东方鸟夷族少皞氏之后主政,可见他是东方的某一部落宗神,又变为该部落的首领名。所居之地在帝丘(今河南濮阳县东南),号高阳氏。
  注[2]“俈”,音k),字或作“喾”。相传为黄帝的后裔,本书《五帝本纪》列为五帝之一。张守节《正义》引《帝王纪》,云俈姬姓,名岌,年十五辅佐颛顼,三十登位。居于西亳(今河南偃师县)。据说他有四妻,生四子:姜原生弃,为周祖先;简狄生契,为商祖先;庆都生尧;常仪生挚。卜辞证明,商朝奉俈为高祖,祭礼隆重,或许俈确有其人。《大戴礼记·五帝德》载孔子之言帝俈云:“玄嚣之孙,..极之子也,曰高辛。生而神灵,言言其名。博施利物,不于其身,聪以知远,明以察微。顺天之义,知民之急。仁而威,惠而信,修身而天下服。”参阅《五帝本纪》。
  注[3]“尧”,相传为黄帝的后裔,本书《五帝本纪》列为五帝之一。据传说,尧号陶唐氏,居于平阳(今山西临汾县西南),居住在西方。最初为部落首领,后来被推选为部落联盟领袖。《五帝本纪》云:“帝喾娶陈锋氏女,生放勋。娶娵訾氏女,生挚。帝喾崩,而挚代立。帝挚立,不善,而弟放勋立,是为帝尧。”《大戴礼记·五帝德》孔子言帝尧云:“高辛之子也,曰放勋。其仁如天,其知如神,就之如日,望之如云。富而不骄,贵而不豫。黄黼黻衣,丹车白马,伯夷主礼,龙、夔教舞,举舜、彭祖而任之,四时先民治之。流共工于幽州,以变北狄;放驩兜于崇山,以变南蛮;杀三苗于三危,以变西戎;殛鲧于羽山,以变东夷。其言不贰,其行不回,四海之内,舟舆所至,莫不说夷。”正因为帝尧仁智而又战功卓著,所以博得了各部落的崇敬,《尚书·尧典》说尧死时,“百姓如丧考妣”。
  注[4]“舜”,相传为黄帝的后裔,本书《五帝本纪》列为五帝之一。据传说,舜号有虞氏,《孟子·离娄下》说他生于诸冯(今山东诸城县,有人认为在今山东菏泽县南五十里),卒于鸣条(今河南开封市附近。《尚书·汤誓》序云汤伐桀,“遂与桀战于鸣条之野”,此鸣条在今山西运城县安邑镇北,与舜卒之鸣条并非一地),为东夷之人。而《大戴礼记·五帝德》、本书《五帝本纪》等书皆云舜卒苍梧之野(在今湖南宁远县境)。舜原为部落首领,尧老,各部落首领推举舜嗣位。尧对舜进行了各种考验,遂摄位行政。尧死,舜正式即位,成为部落联盟的领袖。可参阅《五帝本纪》。
  注[5]“黄帝号有熊”,远古时代,我国有许多不同祖先的氏族和部落。据传说,其中黄帝族居于西北方,号轩辕氏,又号有熊氏。居于中部地区的炎帝族欺凌其他部族,黄帝得到各部族的支持,在阪泉(今河北涿鹿县东南,也有人认为在今河北怀来县)与炎帝三次交战,取得了胜利。九黎族蚩尤暴乱,黄帝又率各部落在涿鹿(今河北涿鹿县,也有人认为即今河北怀来县)擒杀蚩尤。于是,黄帝由本部落的首领被拥戴为部落联盟首领,其势力进入中部地区。由于他功劳赫赫,被尊奉为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。可参阅本书《五帝本纪》。
  注[6]“昌意”,据《世本》和《大戴礼记·帝系》,黄帝产玄嚣、昌意二系。本书《五帝本纪》亦云:“黄帝居轩辕之丘,而娶于西陵之女,是为嫘祖。嫘祖为黄帝正妃,生二子,其后皆有天下。其一曰玄嚣,是为青阳,青阳降居江水。其二曰昌意,降居若水。”司马贞《索隐》认为若水在蜀地,如是昌意族则生息于西南。但吕思勉《先秦史》第七章第二节认为:“青阳降居江水,昌意降居若水,其地皆当在东。”当以吕说为是。
  注[7]“..极”,《大戴礼记·帝系》云:“黄帝产玄嚣,玄嚣产..极,..极产高辛,是为帝喾。帝喾产放勋,是为帝尧。”据本书《五帝本纪》,“自玄嚣与..极皆不得在位”,是..极只为部落首领,而没有取得部落联盟大酋长的地位。
  注[8]“穷蝉”,《大戴礼记·帝系》云:“黄帝产昌意,昌意产高阳,是为帝颛顼。颛顼产穷蝉,穷蝉产敬康,敬康产句芒,句芒产..牛,..牛产瞽叟,瞽叟产重华,是为帝舜,及产象,敖。”据司马贞《索隐》,“穷蝉”《世本》作“穷系”。
  注[9]“帝俈”,俈之称“帝”,与下文尧、舜、禹之称“帝”,皆系司马迁袭用战国后称谓所误加。春秋以前,在人们的观念中,“帝”指超越人世的上帝,不指人王。俈、尧、舜、禹之称“帝”,只是神话系统中特有的现象。从夏禹之子夏后启开始,结束了部落联盟领袖的选举“禅让”制,实行父传子的世袭制,当时的君主称“后”,也不称“帝”。本表下文称“帝启”,也是司马迁误用了后世对君主的称谓。
  注[10]“放勋”,有人认为是尧名,有人认为是尧字,皆系传说。“放勋”取仿效前世勋业之义。
  注[11]“句望”,《大戴礼记·帝系》作“句芒”。“句”,音g#u。
  注[12]“禼”,音xi8,本书《五帝本纪》、《殷本纪》、《司马相如列传》等篇皆作“契”,二字通。禼为殷的始祖。据传母曰简狄,有娀氏之女,为帝喾次妃。禼的功业兴起于尧、舜、禹之际。他曾佐禹治水有功,舜又让他做主管民事的司徒一官,封于商(过去人们认为在今陕西商县,近人多认为在今河南商丘)。参阅《殷本纪》。
  注[13]“后稷”,周的始祖。据传名弃,母姜原,有邰氏女,为帝喾元妃。“稷”是北方种植广泛的谷子,古人把掌管农事的官称作“后稷”或“稷”。弃善于农业,尧举以为主管农业的长官。因所职有功,封于邰(音t2i,今陕西武功县西南),号曰“后稷”。
  注[14]“帝尧”,上文云:“帝颛顼,黄帝孙。”又云:“帝俈,黄帝曾孙。”下文亦云:“帝舜,黄帝玄孙之玄孙。”又云:“帝禹,黄帝耳孙。”皆明言与始祖黄帝的辈次。此下当有“黄帝玄孙”四字,与上下文同例。此四字系后人传写脱漏。
  注[15]“唐”,即陶唐氏。据说尧初封于陶,后封于唐。
  注[16]“..牛”,本书《五帝本纪》作“桥牛”。汉刘耽《吕梁碑》又作“乔牛”。
  注[17]“瞽叟”,音g( s%u。无目谓之“瞽”,有目而好恶不辨亦谓之“瞽”。据《五帝本纪》记载,舜父瞽叟目盲,舜母死,瞽叟娶妻生象。瞽叟爱象,欲杀舜。舜有小的过错则受责罚。
  注[18]“后稷生不窋”,本书《周本纪》云:“后稷卒,子不窋立。”又司马贞《索隐》引《帝王世纪》云:“后稷纳姞氏,生不窋。”皆以不窋为后稷之子。实际上不窋亦为后稷以后的一代稷官,并非后稷之子。不窋上距后稷代数,不能确考。《国语·周语上》载祭公谋父之言云:“及夏之衰也,弃稷不务,我先王不窋用失其官,而自窜于戎狄之间。”韦昭注认为不窋失去稷官是在夏太康失政之时。“窋”,音zh*。
  注[19]“虞”,即有虞氏。
  注[20]“重华”,本书《五帝本纪》云:“虞舜者,名曰重华。”《尚书·舜典》孔安国《传》释“重华”含义云:“华谓文德,言其光文重合于尧。”
  注[21]“鲧”,音g(n。本书《夏本纪》云:“禹之父曰鲧,鲧之父曰帝颛顼。”鲧本是夏部落联盟中姜姓族宗神,为颛顼族的一支后裔,其部落活动于崇(今山西襄汾、翼城、曲沃之间的崇山),故有崇伯之称。古人或以为鲧为颛顼之子,或以为鲧为颛顼五代孙,皆为古史传说。从这些不同传说中可以看出,颛顼族先于鲧,并有相同的血缘纽带联系着。
  注[22]“文命”,本书《夏本纪》云:“夏禹,名曰文命。”但《尚书·大禹谟》赞美禹云:“文命敷于四海,祗承于帝。”孔安国《传》释云:“言其外布文德教命,内则敬承尧、舜。”是“文命”本不是禹名,乃是颂扬禹德行之辞。但古人多以“文命”为禹名,如《正义》引《帝王纪》云:“父鲧妻脩己..胸坼而生禹,名文命,字密。”又《大戴礼记·五帝德》云:“孔子曰:‘高阳之孙,鲧之子也,曰文命。..’”此皆系传说。
  注[23]“鞠”,音j&,《世本》和《诗·豳风谱》引本书《周本纪》作“鞠陶”。
  注[24]“禹”,又称神禹、大禹、戎禹、夏禹,为部落联盟的领袖,亦为夏代的第一位君主。在他以前,我国为“天下为公”的大同社会。在他以后,我国进入“天下为家”的小康之世,即财产私有的阶级社会。其事详见本书《夏本纪》。
  注[25]“耳孙”,远孙,亦谓“仍孙”。《汉书·惠帝纪》颜师古注云:“据《尔雅》‘曾孙之子为玄孙,玄孙之子为来孙,来孙之子为昆孙,昆孙之子为仍孙’,从己而数,是为八叶。..‘仍’、‘耳’声相近,盖一号也。”
  注[26]“相土”,在商族的先公中,相土是很有作为的,《诗·商颂·长发》颂扬说:“相土烈烈,海外有截。”相土有烈烈之威,使远至海外的人们都一致服从。
  注[27]“公刘”,是周族先公中继后稷之后出现的一个功烈卓著的人物,不窋失去了世代相传的稷官后,奔入戎狄之间。公刘虽然仍处戎狄之间,但复修后稷之业,勤于农耕,民众富庶,百姓归服,周族势力崛起。他率领周族迁居泾水中游的豳(音b9n,在今陕西旬邑县西南),营建居邑。《诗·大雅·公刘》全篇歌颂了公刘迁居豳地的活动和在农业等方面做出的贡献。
  注[28]“帝启”,禹子,其母涂山氏之女。启继禹之后成为夏后的说法不一,《孟子·万章上》载孟子之言云:“禹荐益于天,七年,禹崩,三年之丧毕,益避禹之子于箕山之阴。朝觐讼狱者不之益而之启,曰:‘吾君之子也。’讴歌者不讴歌益而讴歌启,曰:‘吾君之子也。’”启遂有天下。本书《夏本纪》所载略同。但《竹书纪年》云:“益干启位,启杀之。”《战国策·燕策一》亦云:“禹授益,而以启为吏。及老,而以启为不足任天下,传之益也。启与支党攻益,而夺之天下。是禹名传天下于益,其实令启自取之。”本书《燕召公世家》所载略同,屈原《天问》中亦有所反映。两说之中,启以武力诛杀益而夺取天下的说法较为可信。
  注[29]“伐有扈,作《甘誓》”,“有扈”,即有扈氏,是与夏同姓姒的部落,活动在今陕西中部和东部,势力之盛仅次于夏。启取得君主之位,有扈氏不服,起兵反抗。启亲自率领军队征伐有扈氏,大战于甘(今河南洛阳市西南,因近甘水而得名)。启在战前发布了誓师词《甘誓》,载于《尚书》,又见于《墨子·明鬼下》和本书《夏本纪》。《甘誓》大意是宣告有扈氏上则轻蔑五行天象,下则怠慢三正大臣,上天要灭绝它,现在要奉行上天的意志去惩罚它。全军要听从命令。听从命令的在祖庙里给予奖赏,不奉行命令的在社坛里杀死,家属也处死或充当奴隶。双方交战结果,启消灭了有扈氏。
  注[30]“帝太康”,启卒,子太康继位。太康淫奢无度,不恤民事,《潜夫论·五德志》说他“兄弟五人,皆有昏德,不堪帝事”,《逸周书·尝麦篇》又说启之五子志禹之命,兴乱而凶其国。这时东夷有穷氏的首领后羿乘夏之衰乱,赶走了太康,“因夏民以代夏政”(《左传》襄公四年魏绛引《夏训》之语),做了君主,太康失去了统治权,这就是夏朝历史上有名的“太康失国”。
  注[31]“曹圉”,《世本》作“粮圉”。“圉”,音y(,同“圄”。
  注[32]“冥”,《礼记·祭法》云:“殷人禘喾而郊冥,祖契而宗汤。”郑玄注:“禘、郊、祖、宗,谓祭祀以配食也。”又注:“祭上帝于南郊曰郊。”按照古人的思想,受得后人祭祀的要有某种功业,其中以勤于官事而以身殉职的人可以得到祭祀。而冥为司空,对公事勤勤恳恳,死于水中,所以殷人在南郊行祭天之礼时,以冥配食。可参阅本书《殷本纪》裴骃《集解》宋忠注、《礼记·祭法》及孔颖达《疏》。
  注[33]“帝仲康”,又作“帝中康”,太康之弟。本书《夏本纪》云:“太康崩,弟中康立,是为帝中康。”
  注[34]“振”,《世本》作“核”,殷墟甲骨卜辞、《山海经·大荒东经》、《古本竹书纪年》皆作“王亥”,《初学记》卷二○引《世本·作篇》作“胲”,《楚辞·天问》作“该”,《汉书·古今人表》作“垓”。综合各种材料,可以看出“振”字有误,字当作“亥”或有“亥”旁诸字,“亥”与“亥”旁诸字音近互通。
  注[35]“毁渝”,本书《周本纪》、《汉书·古今人表》作“毁隃”,司马贞《索隐》引《世本》作“伪榆”,《尚书·酒诰》《疏》作“毁揄”,或作“毁榆”。
  注[36]“公非”,本书《周本纪》《索隐》引《世本》云“公非辟方”。《汉书·古今人表》以公非与辟方分作二人,辟方为公非子。梁玉绳《人表考》卷六云:“辟方惟见《周纪·索隐》及《路史·发挥·周世考》引《世本》。”
  注[37]“帝相”,仲康之子。本书《夏本纪》云:“中康崩,子帝相立。”
  注[38]“微”,本书《殷本纪》司马贞《索隐》云:“皇甫谧云:‘微字上甲,其母以甲日生故也。’商家生子,以日为名,盖自微始。”在甲骨卜辞中,微称上甲。微为名,上甲为号。
  注[39]“高圉”,《左传》昭公七年、《国语·鲁语上》皆曾言及。古人把高圉与其子亚圉合称二圉。本书《周本纪》《索隐》引《世本》云“高圉侯侔”。《汉书·古今人表》“侯侔”作“夷竢”(“竢”、“俟”二字通),把高圉、夷竢分作二人,认为夷竢为高圉子。“圉”,音y)。
  注[40]“亚圉”,本书《周本纪》《集解》引《世本》云亚圉云都。《汉书·古今人表》分亚圉、云都为二人,认为云都是亚圉弟。
  注[41]“帝少康”,相子。本书《夏本纪》云:“帝相崩,子帝少康立。”少康是一个有作为的君主,他在位时期,夏的势力得到巩固,史称“少康中兴”。据《左传》襄公四年魏绛之言和本书《夏本纪》张守节《正义》引《帝王世纪》,后羿夺取夏政权后,依仗他的射箭技术,不修民事,沉溺于打猎,抛弃了贤臣武罗、伯因、熊髠、尨圉,而任用伯明氏的奸诈子弟寒浞。寒浞扶植邪恶,笼络人心。有一次后羿畋猎归来,被下属杀死,寒浞篡取了政权,并霸占了后羿的妻妾,生下浇和豷。当时相投奔斟灌氏和斟寻氏,(此据《水经·巨洋水注》引《竹书纪年》:“相居斟灌。”《太平御览》卷八二引《帝王世纪》:“帝相一名相安,自太康以来,夏政凌迟,为羿所逼,乃徙商丘,依同姓诸侯斟灌、斟寻氏。”)寒浞派浇带领军队灭了斟灌氏和斟寻氏,让浇住在过地,让豷住在戈地。最初,夏的遗臣靡事羿,羿死后,逃于有鬲氏,收罗斟灌氏、斟寻氏的残余势力,杀死了寒浞,扶持相子少康掌握了政权。少康又在过消灭了浇,少康子后杼又在戈消灭了豷,夏朝走上了新的发展道路。
  注[42]“报乙生报丙”,据本《表》与本书《殷本纪》所载,报丁生报乙,报乙生报丙,《汉书·古今人表》同。但依甲骨卜辞,这三代的世系顺序是报乙、报丙、报丁,司马迁所述与实际情况不符。
  注[43]“公祖类”,本书《周本纪》云“公叔祖类”,《索隐》引《世本》云“太公组绀诸盩”,《汉书·古今人表》云“公祖”。“公祖类”、“公祖”皆“公叔祖类”之省文。
  注[44]“帝予”,少康之子。本书《夏本纪》云:“帝少康崩,子帝予立。”《左传》襄公四年作“后杼”,《国语·鲁语上》作“杼”,《世本》作“帝杼”、“季佇”,《太平御览》卷八二引《竹书纪年》作“帝宁”,《墨子·非儒下》作“伃”。“予”、“杼”、“佇”、“宁”,皆音zh)。史书上赞美他能修夏禹之道,《国语·鲁语上》即云:“杼,能帅禹者也,夏后氏报焉。”张守节《正义》亦云少康“子予复禹绩”。
  注[45]“太王亶父”,即古公亶父,又常蔧啤按笸酢保ā按蟆薄ⅰ疤倍止磐ǎⅰ肮殴薄ⅰ皝嵏浮保侵苋酸绕鸬牡旎摺K坛辛撕箴ⅰ⒐醯氖乱担柿熘茏宕俞偾ㄒ频结侥下吹闹茉ㄆ涞赜蛑饕薪裆挛鞣龇纭⑨健⒎锵琛⑽涔Φ认兀谡饫镉ǘ家兀韫俜种埃⒄古┮担〉昧嗣裰诘挠祷ぁ!妒ぢ乘獭らs宫》说:“后稷之孙,实维太王,居岐之阳,实始剪商。”歌颂了古公亶父在周人灭商过程中的奠基之功。周武王时追尊古公亶父为“太王”。事详本书《周本纪》。
  注[46]“帝槐”,予子。本书《夏本纪》云:“帝予崩,子帝槐立。”《世本》作“帝芬”,《竹书纪年》作“后芬发”。《后汉书·东夷传》李贤注引《竹书纪年》云:“后芬发即位三年,九夷来御。”所谓“九夷”,即畎夷、于夷、方夷、黄夷、白夷、赤夷、玄夷、风夷、阳夷。帝槐时九夷宾服,反映了帝槐时代的兴盛。
  注[47]“天乙”,即汤,商王朝的建立者。在甲骨卜辞和古书中又分别有“唐”、“大乙”、“履”等称。“唐”与“汤”音近字通。本书《殷本纪》司马贞《索隐》云:“汤名履。”又引谯周云:“天亦帝也,殷人尊汤,故曰天乙。”
  注[48]“季历”,又称公季、王季。古公亶父有三子,长子太伯,次子虞仲,季历为少子,其母太姜。季历生昌,太王亶父欲立季历传位于昌,太伯、虞仲知其意,遂逃往荆蛮,以便让季历嗣位。事详本书《周本纪》。
  注[49]“文王昌”,据本书《周本纪》记载,昌卒,“谥为文王”。“昌”为文王之名。文王昌为殷的西方伯,故又称“西伯”。文王时期,已经三分天下有其二,形成了灭商的形势。事详本书《周本纪》。
  注[50]“帝芒”,槐子。本书《夏本纪》云:“帝槐崩,子帝芒立。”司马贞《索隐》云“芒”“一作‘荒’”。《北堂书钞》卷八九、《初学记》卷一三引《竹书纪年》皆作“后荒”。
  注[51]“武王发”,武王名发,他继承其父文王遗业,消灭了商王纣,创建了西周。据《竹书纪年》,西周“自武王灭殷,以至幽王,凡二百五十七年”。幽王之亡在公元前七七一年,武王灭纣,建立西周,当在公元前一○二七年。此为有关武王灭纣年代众说中较为通行的说法。
  注[52]“帝泄”,芒子。本书《夏本纪》云:“帝芒崩,子帝泄立。”《后汉书·东夷传》《西羌传》李贤注引《竹书纪年》作“后泄”。《东夷传》注引《竹书纪年》云:“后泄二十一年,命畎夷、白夷、赤夷、玄夷、风夷、阳夷。”
  注[53]“帝不降”,泄子。本书《夏本纪》云:“帝泄崩,子帝不降立。”《世本》作“帝降”。《太平御览》卷八二引《竹书纪年》云:“不降即位,六年,伐九苑。立十九年。其弟立,是为帝扃。”九苑当为部落名,居地不详。《逸周书·王会篇》提到九菌,明本作“九薗”,或即九苑。
  注[54]“帝扃”,本书《夏本纪》云:“帝不降崩,弟帝扃立。”“扃”,音ji#ng。441 [55]“帝廑”,扃子。本书《夏本纪》云:“帝扃崩,子帝廑立。”“廑”,音j!n。《太平御览》卷八二引《竹书纪年》云:“帝廑一名胤甲,即位居西河,天有袄孽,十日并出。”又引《帝王世纪》云:“帝廑一名顼,或曰董江,在位二十年。”诸异名皆系传闻。
  注[56]“帝孔甲”,不降子。本书《夏本纪》云:“帝廑崩,立帝不降之子孔甲,是为帝孔甲。”
  注[57]“二龙去”,《左传》昭公二十九年记载蔡墨之言云:“董父善于驯养龙,让龙伺候帝舜。帝舜赐姓董,氏豢龙。到了孔甲时,天帝赐予驾车的龙,黄河和汉水各两条,各有一雌一雄。孔甲不能饲养,没有找到世代养龙的豢龙氏。陶唐氏衰落后,后裔刘累曾向豢龙氏学习驯龙,以此奉事孔甲。孔甲嘉奖他,赐氏御龙。一条雌龙死了,刘累偷着剁成肉酱给夏后吃。夏后吃了。后来又让刘累再找来吃,刘累由于惧怕而徙居鲁县。所谓“二龙去”即谓此。本书《夏本纪》也有记载,略于《左传》。在古人心目中,“二龙去”是夏德没落的象征。据《夏本纪》所述,自孔甲始,“夏后氏德衰,诸侯畔之”。《国语·周语下》则云:“孔甲乱夏,四世而陨。”
  注[58]“帝皋”,孔甲子。本书《夏本纪》云:“孔甲崩,子帝皋立。”《太平御览》卷八二引《竹书纪年》云:“后昊立三年。”注云:“帝皋也。”是帝皋又称后昊。
  注[59]“帝发”,皋子。本书《夏本纪》云:“帝皋崩,子帝发立。”帝发古书或称“后发”,《竹书纪年》云:“后发一名后敬,或曰发惠。”
  注[60]“帝履癸”,司马贞《索隐》引《世本》云:“帝皋生发及履癸。履癸一名桀。”而本书《夏本纪》云:“帝发崩,子帝履癸立,是为桀。”所述世系不同。桀是夏的最后一个君主。据史书记载,他为政荒淫,百姓无法忍受,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。他终于被成汤灭掉。事详本书《夏本纪》、《殷本纪》。
  注[61]“从黄帝至桀二十世”,从黄帝至桀,由于缺乏可信的史料,世数无法确切计算。以本表所列,从黄帝至桀当为二十一世。
  注[62]“殷汤代夏氏”,商族在汤时,势力开始强大。夏桀无道,汤利用民众对夏桀的痛恨,先征服了夏的盟国韦(在今河南滑县)、顾(在今河南范县东南)、昆吾(在今河南濮阳西南),剪除了夏桀的羽翼。接着,发布讨伐夏桀的誓师词《汤誓》,亲自率军在有娀之墟(约在今山西西南)打败夏桀,夏桀逃往鸣条(在今山西运城县安邑镇北),双方再战,夏桀又遭惨败,向东逃窜,汤追至三朡(在今山东定陶县。“朡”,音z#ng),大胜而归,登上君主之位,建立商朝,定都于亳(音b6,故地在今河南商丘县东南,相传为汤所居。今河南偃师县西也有古亳城,相传汤灭夏桀后都于此。今河南商丘县北又有亳城,据说是汤进攻夏桀过程中的居住之地)。可参阅本书《殷本纪》。
  注[63]“从黄帝至汤十七世”,这是据历史传说统计出的世数,不可信据。依本书记载,从黄帝至汤为十八世。
  注[64]“帝外丙”,汤子。本书《殷本纪》云:“汤崩,太子太丁未立而卒,于是乃立太丁之弟外丙,是为帝外丙。”商朝的王位,以长子继承制为主,以弟继为辅,但也有变例。汤长子太丁早死,太丁弟外丙、仲壬相继嗣位,就属于变例。人世君主称帝始于战国,本书殷王皆称“帝某某”,有违历史真实。
  注[65]“蚤”,与“早”字同。
  注[66]“帝仲壬”,外丙弟。本书《殷本纪》云:“帝外丙即位三年,崩,立外丙之弟中壬,是为帝中壬。”“仲”、“中”二字同,音zh^ng。
  注[67]“帝太甲”,太丁子。本书《殷本纪》云:“帝中壬即位四年,崩,伊尹乃立太丁之子太甲。太甲,成汤適长孙也,是为帝太甲。”
  注[68]“伊尹放之桐宫”,伊尹名阿衡,汤的贤臣,辅佐汤消灭了夏桀。本书《殷本纪》云:“帝太甲既立三年,不明,暴虐,不遵汤法,乱德,于是伊尹放之于桐宫。三年,伊尹摄行政当国,以朝诸侯。”《孟子·万章上》亦云:“太甲颠覆汤之典刑,伊尹放之于桐。三年,太甲悔过,自怨自艾,于桐处仁迁义,三年,以听伊尹之训己也,复归于亳。”但《尚书·咸有一德》《正义》引《竹书纪年》却说:“仲壬崩,伊尹放太甲于桐而自立也。伊尹即位于太甲七年,太甲潜出自桐,杀伊尹,乃立其子伊陟、伊奋,命复其父之田宅而中分之。”这种说法不可信。在今天所见卜辞中,屡次提到致祭伊尹,他的地位介于殷先公与先王之间。后世儒家经典《诗》、《书》皆颂扬他辅佐商王的业绩。《竹书纪年》之说,只可视为一种传闻,不能当作信史。“桐宫”,桐地的宫室。本书《殷本纪》张守节《正义》引《晋太康地记》认为桐宫在尸乡南之亳阪,尸乡地在今河南偃师县西南。有人认为桐与汉代虞县南的桐亭为一地,在今河南虞城县南,与商丘之亳邻近。
  注[69]“伊尹乃迎之复位”,据本书《殷本纪》记载,帝太甲居桐宫三年,悔过自责,回心向善,于是伊尹就迎回帝太甲,把政权交还给他。帝太甲修德,诸侯都归服于殷,百姓安宁。伊尹很赞赏,作《太甲训》三篇来褒美帝太甲,尊称他为太宗。
  注[70]“帝沃丁”,太甲子。本书《殷本纪》云:“太宗崩,子沃丁立。”甲骨文有“■丁”,郭沫若《殷虚书契后编》认为即沃丁。
  注[71]“伊尹卒”,本书《殷本纪》云:“帝沃丁之时,伊尹卒。”伊尹死后,葬于亳。
  注[72]“帝太庚”,沃丁弟。本书《殷本纪》云:“沃丁崩,弟太庚立,是为帝太庚。”“太庚”,甲骨文作“大庚”。“大”,读作“太”。《竹书纪年》云:“小庚辩即位,居亳。”“小庚辩”即太庚。
  注[73]“帝小甲”,此《表》认为小甲是太庚弟,本书《殷本纪》裴骃《集解》徐广引《世表》同。但本书《殷本纪》和《世本》皆以小甲为太庚子。
  注[74]“殷道衰,诸侯或不至”,本书《殷本纪》说殷道衰微,诸侯或不至是在帝雍己时,与此《表》所载有所不同。
  注[75]“帝雍己”,小甲弟。本书《殷本纪》云:“帝小甲崩,弟雍己立,是为帝雍己。”
  注[76]“帝太戊”,雍己弟。本书《殷本纪》云:“帝雍己崩,弟太戊立,是为帝太戊。”
  注[77]“以桑穀生,称中宗”,本书《殷本纪》云:“帝太戊立伊陟(伊尹子)为相。亳有祥桑穀共生于朝,一暮大拱(意谓一晚上长得有两手围握那么粗)。帝太戊惧,问伊陟。伊陟曰:‘臣闻妖不胜德,帝之政其有阙与?帝其修德。’太戊从之,而祥桑枯死而去。..殷复兴,故称中宗。”“穀”,音g(,是一种树木,又名楮(音ch()。桑、穀本应生在野外,太戊时两树连在一起,长在朝廷上,是不祥之兆。但太戊修德,不祥之兆消失了,殷朝统治得到巩固,商人尊太戊为中宗。但在甲骨卜辞中,出现过“中宗祖乙”、“中宗祖丁、祖甲”,未见称太戊为中宗的。《竹书纪年》云:“祖乙胜即位,是为中宗。”《晏子春秋·内篇谏上》云:“汤、太甲、武丁、祖乙,天下之盛君也。”也没有提到太戊。司马迁以太戊为中宗,当另有所本,《尚书·无逸》伪孔《传》、《诗·商颂·烈祖》郑玄《笺》皆以太戊为中宗。
  注[78]“帝中侗,太戊子。本书《殷本纪》云:“中宗崩,子帝中丁立。”中丁时把都城从亳迁于隞(音2o,或作“嚣”、“敖”,地在今河南荥阳县北)。
  注[79]“帝外壬”,中丁弟。本书《殷本纪》云:“帝中丁崩,弟外壬立,是为帝外壬。”
  注[80]“帝河亶甲”,外壬弟。本书《殷本纪》云:“帝外壬崩,弟河亶甲立,是为帝河亶甲。河亶甲时,殷复衰。”河亶甲时自隞迁都于相(在今河南内黄县东南)。“亶”,音d3n。
  注[81]“帝祖乙”,本书《殷本纪》云:“河亶甲崩,子帝祖乙立。帝祖乙立,殷复兴。”根据商祭祀先王的甲骨卜辞,祖乙是中丁之子,与司马迁所记不同。祖乙时迁都于邢。“邢”,音g7ng,亦作“耿”,在今河南温县东。《竹书纪年》记载祖乙都庇,在今山东定陶县。
  注[82]“帝祖辛”,祖乙子。本书《殷本纪》云:“祖乙崩,子帝祖辛立。”
  注[83]“帝沃甲”,祖辛弟。本书《殷本纪》云:“帝祖辛崩,弟沃甲立,是为帝沃甲。”“沃甲”《世本》、《竹书纪年》皆作“开甲”。
  注[84]“帝祖丁”,祖辛子。本书《殷本纪》云:“帝沃甲崩,立沃甲兄祖辛之子祖丁,是为帝祖丁。”
  注[85]“帝南庚”,沃甲子。本书《殷本纪》云:“帝祖丁崩,立弟沃甲之子南庚,是为帝南庚。”据《竹书纪年》,南庚自庇迁都于奄(在今山东曲阜县)。
  注[86]“帝阳甲”,祖丁子。本书《殷本纪》云:“帝南庚崩,立帝祖丁之子阳甲,是为帝阳甲。”“阳甲”,甲骨文作“象甲”。殷至阳甲在位时期,国势衰弱,《殷本纪》记载:“自中丁以来,废適(通“嫡”)而更立诸弟子,弟子或争相代立,比九世乱,于是诸侯莫朝。”“比九世乱”,就是从中丁至阳甲接连九世混乱。
  注[87]“帝盘庚”,阳甲弟。本书《殷本纪》云:“帝阳甲崩,弟盘庚立,是为帝盘庚。”
  注[88]“徙河南”,据本书《殷本纪》,是谓盘庚把都城从黄河北的邢迁至黄河南的亳。而《竹书纪年》则记载“盘庚即位,自奄迁于北蒙,曰殷”。奄处黄河东南,南庚、阳甲所居。殷处黄河北,在今河南安阳市西北。今人多主《竹书纪年》之说。在甲骨文中,盘庚所居新邑称“大邑商”。盘庚徙都的原因,学者有多种解释,主要原因当是商自中丁以后出现“比九世乱”,王权削弱,贵族势力膨胀。盘庚到新都殷之后,强化王权,刷新政治。又加上新都地处黄河中游冲积平原,土质肥沃,利于农耕。因此,盘庚迁都,使商朝国势中兴。
  注[89]“帝小辛”,盘庚弟。本书《殷本纪》云:“帝盘庚崩,弟小辛立,是为帝小辛。帝小辛立,殷复衰。”
  注[90]“帝小乙”,小辛弟。本书《殷本纪》云:“帝小辛崩,弟小乙立,是为帝小乙。”
  注[91]“帝武丁”,小乙子。本书《殷本纪》云:“帝小乙崩,子帝武丁立。”武丁在位时期是商后期鼎盛阶段,历史上有“武丁中兴”之誉。
  注[92]“雉升鼎耳雊”,“雉”,音zh@,野鸡。“雊”,音g^u,雉鸡鸣叫。本书《殷本纪》记载:“帝武丁祭成汤,明日,有飞雉登鼎耳而呴(通“雊”),武丁惧。祖己曰:‘王勿忧,先修政事。’”祖己乃训诫王说:“上天考察下民,主要看他们做事是否合乎义理,上天赐给人的寿命有长有不长,不是天使人早死,断绝他的生命。有的人不顺义理,又不服罪,等到上天惩罚他,端正他的品德,才说该怎么办呢。唉!王应该尊敬臣民,他们都是上天的后代,祭祀时不要礼仪违背常规。”于是,“武丁修政行德,天下咸欢,殷道复兴”。祭祀时,野鸡飞至祭器鼎耳之上鸣叫,是不祥之兆。武丁从贤臣祖己之言,实行德政,不但无灾,反而使殷振兴。司马迁所述本于《尚书·高宗肜日》。高宗即武丁。但有人认为《高宗肜日》记载的不是武丁祭成汤,而是武丁之子祖庚祭武丁,司马迁对《高宗肜日》理解有误。
  注[93]“傅说”,辅佐武丁中兴的贤臣。武丁即位,想复兴殷朝,但没有找到辅佐之臣。因此三年不说话,政事由冢宰决定,暗中观察国家风习。武丁夜里做梦得到了圣人,名说。根据梦中所见去观察群臣百吏,都不是梦中见到的。于是就派百官到民间寻找,在傅险之地找到了说。当时说为刑徒,在傅险服事建筑劳役。说被送到武丁那里,武丁说就是他。武丁跟说交谈,起用为宰相,殷朝治理得十分好。于是就以傅险这个地名给他确定姓氏,称为傅说。见本书《殷本纪》。古书中常见对傅说的记述,如《墨子·尚贤中》、《孟子·告子下》、《帝王世纪》等书皆有记载。“说”,音yu8。
  注[94]“称高宗”,据本书《殷本纪》记载:“帝武丁崩,子帝祖庚立。祖己嘉武丁之以祥雉为德,立其庙为高宗。”
  注[95]“帝祖庚”,甲骨文作“且庚”,“且”即“祖”字。《竹书纪年》云:“祖庚跃居殷。”
  注[96]“帝甲”,祖庚弟。本书《殷本纪》云:“帝祖庚崩,弟祖甲立,是为帝甲。”甲骨文有“且(祖)甲”,《尚书·无逸》有“祖甲”,“祖甲”即帝甲。“帝甲”和下文帝乙、帝辛之称殷世已经出现,与司马迁根据后世君主称号虚构的帝祖庚、帝武丁等不同。可参阅《殷本纪》“是为帝甲”句注。
  注[97]“淫”,本书《殷本纪》云:“帝甲淫乱,殷复衰。”《国语·周语下》也说:“帝甲乱之,七世而陨。”从帝甲至殷亡国之君纣为七世。
  注[98]“帝廪辛”,帝甲子。本书《殷本纪》云:“帝甲崩,子帝廪辛立。”《帝王世纪》、《汉书·古今人表》作“冯辛”。司马贞《索隐》云:“或作‘冯辛’。”是唐代传本《史记·三代世表》亦有作“冯辛”的。
  注[99]“帝庚丁”,廪辛弟。本书《殷本纪》云:“帝廪辛崩,弟庚丁立,是为帝庚丁。”“庚丁”为“康丁”之误。郭沫若《卜辞通纂·世系》考释云:“康祖丁或作康丁,罗振玉云:‘《史记》作庚丁,为康丁之讹,商人以日为名,无一人兼用两日者。’”
  注[100]“殷徒河北”,据《竹书纪年》,自盘庚把都城从奄迁往黄河以北的殷以后,一直到纣亡国都未再徙都。此《表》说庚丁徙都河北,本书《殷本纪》又说“帝庚丁崩,子帝武乙立。殷复去亳,徙河北”,大多数学者都认为记载有误。
  注[101]“帝武乙”,甲骨文作“武且(祖)乙”。
  注[102]“慢神震死”,武乙无道,做个假人,称作天神,跟他玩博戏,叫人代替他走博棋。天神输了,就侮辱他。又做皮囊,装入血,仰脸射之,称为“射天”。武乙在河、渭二水之间打猎,天忽然打雷,武乙被雷震死。事见本书《殷本纪》。
  注[103]“帝太丁”,武乙子。本书《殷本纪》云:“武乙震死,子帝太丁立。”甲骨文作“文武丁”,《晋书·束皙传》、《史通·疑古》《杂说》引《竹书纪年》及《汲冢书》皆作“文丁”。《太平御览》卷八三引《帝王世纪》云:“帝文丁,一曰大丁。”“大丁”之“大”,读作“太”。
  注[104]“帝乙”,太丁子。本书《殷本纪》云:“帝太丁崩,子帝乙立。帝乙立,殷益衰。”
  注[105]“帝辛,是为纣”,帝乙长子曰微子启,其母身份低下,不得嗣位。帝乙少子辛,其母是正妻,所以辛继承了帝乙的王位。辛是取于天干的称号,纣是帝辛之名。至纣,商朝灭亡。
  注[106]“弑”,臣杀君,子杀父母曰“弑”。周武王率诸侯伐纣,战于牧野(在今河南淇县西南,为纣别都朝歌的郊野地区),纣大败,登上鹿台(是朝歌的重要建筑,纣藏财货于其中),投火而死。周武王至纣死的地方,砍下纣头,悬挂起来。周武王为商臣,杀其君纣,故曰“弑”。
  注[107]“从汤至纣二十九世”,根据此《表》计算,从汤至纣为三十世。
  注[108]“从黄帝至纣四十六世”,从黄帝至纣,由于缺乏可靠的史料,世次不可确考。根据本《表》所列,乃为四十七世,司马迁少计一世。
  注[109]“从黄帝至武王十九世”,自黄帝至武王世次无从指实,此言十九世,不可信据。
  注[110]“成王诵”,周武王太子。武王卒,太子诵继位。事详本书《周本纪》。
  注[111]“鲁周公旦”,周武王之弟,其采邑在周(故地在今陕西岐山北),故称“周公”。“旦”,名,又称叔旦。武王时,周公辅佐武王灭商。成王初立年幼,周公摄王位,代行国政。他的兄弟管叔、蔡叔、霍叔等人不服,联合商纣王之子武庚和以奄为首的诸部落,武装反叛。周公东征,取得胜利,杀武庚、管叔,流蔡叔、霍叔,攻灭奄等十七国。并营建洛邑(在今河南洛阳)作为东都,加强对东方的控制。与此同时,又大封诸侯,以藩屏周室。据《史记》所载,周公旦封于鲁是在武王灭商后。《周本纪》云:武王灭商,“于是封功臣谋士,而师尚父为首封。封尚父于营丘(今山东淄博市东北旧临淄县),曰齐。封弟周公旦于曲阜(在今山东曲阜县),曰鲁”。《鲁周公世家》云:“已杀纣..封周公旦于少昊之虚曲阜,是为鲁公。周公不就封,留佐武王。”《史记》所载武王首封太公于齐、周公于鲁,不一定可信。
  注[112]“齐太公尚”,即吕尚,又称太公望、师尚父。姜姓,吕氏,名望。“太公”与“尚”均为尊崇之称。据本书《齐太公世家》载:“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,封师尚父于齐营丘。”
  注[113]“晋唐叔虞”,周武王之子,周成王之弟。名虞,字子于,周成王封叔虞于唐,唐在河北、汾水之东,方百里,今山西翼城西是其故地。至其子燮,改国号为晋。
  注[114]“秦恶来,助纣”,恶来亦称恶来革、来革。本书《秦本纪》记载,中潏生飞廉,飞廉生恶来,“恶来有力,飞廉善走,父子俱以材力事殷纣。周武王之伐纣,并杀恶来”。
  注[115]“飞廉”,别号处父,事纣,天赐石棺而死,葬于霍太山。《孟子·滕文公下》则云:“驱飞廉于海隅而戮之。”
  注[116]“楚熊绎”,据本《表》为鬻熊之子,但本书《楚世家》云:“周文王之时,季连之苗裔曰鬻熊。鬻熊子事文王,蚤卒。其子曰熊丽。熊丽生熊狅,熊狅生熊绎。”《楚世家》所述较为可信。周成王时,举用周文王、周武王时功臣的后代,封熊绎于楚蛮,食子男之田,姓芈氏,居丹阳(在今湖北秭归县东南)。
  注[117]“宋微子启”,汉代避景帝讳改“启”作“开”,故本书《宋微子世家》作“微子开”。殷帝乙之长子,纣之庶兄。封于微(在今山东梁山西北)。周成王时,管叔、蔡叔与武庚作乱,周公平息叛乱,以微子启代殷后,奉其先祀,封于宋。
  注[118]“卫康叔”,名封,周武王同母弟,初封于康(在今河南禹县西北)。周公杀死武庚后,把殷民七族陶氏、施氏、繁氏、锜氏、樊氏、饥氏、终蔡氏和商故都周围地区封赐给康叔,国号卫。
  注[119]“陈胡公满”,姓妫,故又称妫满,舜的后裔,周武王灭商后,封之于陈,以奉舜祀。
  注[120]“蔡叔度”,周武王弟,武王灭纣后,封叔度于蔡(都上蔡,在今河南上蔡西南),与管叔鲜共相纣子武庚,治殷遗民。后因反叛被周公放逐。
  注[121]“曹叔振铎”,周武王弟,武王灭纣,封叔振铎于曹,都陶丘(在今山东定陶西南)。
  注[122]“燕召公奭”,姬姓,为周支族。初封于召(在今陕西岐山县西南)。周武王灭纣,封召公奭于燕,都蓟(在今北京)。周成王时为太保,与周公旦分陕而治,陕以西由召公治理。
  注[123]“康王钊”,周成王太子。本书《周本纪》云:“成王将崩,惧太子钊之不任,乃命召公、毕公率诸侯以相太子而立之。成王既崩,二公率诸侯,以太子钊见于先王庙,申告以文王、武王之所以为王业之不易,务在节俭,毋多欲,以笃信临之,作《顾命》(《尚书》中的一篇,以司马迁之说,作于周成王、周康王之际,为成王遗嘱)。太子钊遂立,是为康王。”
  注[124]“刑错四十余年”,“刑错”,把刑罚搁置起来而不用。一般用来形容社会清明,无人触犯法禁。《竹书纪年》云:“成、康之际,天下安宁,刑措四十余年不用。”本书《周本纪》也有相同记载。
  注[125]“鲁公伯禽”,亦称禽父,周公旦长子。鲁之封始自伯禽,周公旦东征获胜,周成王把殷民六族和旧奄国地分封给伯禽,建立了鲁国。
  注[126]“丁公吕伋”,本书《齐太公世家》载:“太公之卒百有余年,子丁公吕伋立。”
  注[127]“女防”,或作“女妨”,恶来之子。
  注[128]“熊乂”,熊绎之子。“乂”,音y@,本书《楚世家》作“艾”,二字古通。
  注[129]“微仲”,微子启之弟,名衍。
  注[130]“康伯”,卫康叔之子,《世本》云康伯名髠。
  注[131]“申公”,陈胡公满之子,名犀侯。
  注[132]“蔡仲”,蔡叔度之子,名胡,周公举为鲁卿士,鲁国大治。于是周公言于周成王,后封蔡仲于蔡。
  注[133]“昭王瑕”,康王子。本书《周本纪》云:“康王卒,子昭王瑕立。”
  注[134]“南巡不返”,此指昭王南伐荆楚事。昭王伐荆楚有两次。《初学记》卷七引《竹书纪年》云:“周昭王十六年,伐楚荆,涉汉,遇大兕。”此为第一次伐荆楚。同书卷七又引《竹书纪年》云:“周昭王十九年,天大曀,雉兔皆震,丧六师于汉。”又《太平御览》卷八七四引《竹书纪年》云:“周昭王末年,夜有五色光贯紫微。其年,王南巡不返。”此为第二次伐荆楚。第二次伐荆楚时,《帝王世纪》云昭王溺死汉水,而本书《周本纪》云“卒于江(即今长江)上”。前说与《竹书纪年》相合,较为可信。
  注[135]“不赴,讳之”,本书《周本纪》云:“昭王之时,王道微缺。昭王南巡狩不返,卒于江上。其卒不赴,讳之也。”“不赴”,不把死的消息通报各诸侯,即不发讣告。“讳之”,昭王溺死,周人以为是耻辱之事,所以有意隐讳。
  注[136]“考公”,鲁公伯禽之子,名酋,在位四年。
  注[137]“乙公”,名得,齐丁公之子。
  注[138]“武侯”,晋侯燮之子,名宁族,《世本》作“曼期”,谯周作“曼旗”。
  注[139]“旁皋”,女防之子。
  注[140]“熊黮”,熊乂之子。本书《楚世家》作“熊..”,古本或作“熊亶”。“..”、“亶”二字同。“黮”与“..”、“亶”,皆音d3n。
  注[141]“宋公”,微仲之子,名稽。死后没有谥号、故径称“宋公”。
  注[142]“孝伯”,卫康伯之子。本书《卫康叔世家》讹作“考伯”。
  注[143]“相公”,陈申公之弟,名皋羊。
  注[144]“蔡伯”,蔡仲之子,名荒。
  注[145]“太伯”,曹叔振铎之子,名脾。
  注[146]“穆王满”,昭王子。本书《周本纪》云:昭王卒,“立昭王子满,是为穆王”。穆王即位时,年岁已有五十。
  注[147]“《甫刑》”,即《吕刑》,为《尚书》中的一篇。穆王以甫侯为相、当时诸侯不和睦,甫侯建议穆王制定国家刑律,于是有《甫刑》之作。全篇记载了周天子对法度重要性的看法,说明了刑律的条目和处理案件的方法,并提出运用刑律时要谨慎从事。
  注[148]“荒服不至”,据《国语·周语上》和本书《周本纪》,古代统治者以王畿为中心,按地域远近分成许多“服”(“服”为职守之义),王畿之内叫甸服,王畿之外叫侯服,侯服之外叫宾服,宾服之外叫要服,要服之外叫荒服。《尚书·禹贡》五服则称甸服、侯服、绥服、要服、荒服。荒服之地,距王畿最远,为戎狄所居。按规定,属荒服的以王者之礼事奉天子。终世朝见一次天子。周穆王要征讨犬戎,祭公谋父谏阻,认为犬戎没有违背荒服之礼。穆王不从,出兵征伐犬戎,得四白狼、四白鹿以归。从此,荒服者不再朝见天子,犬戎与周产生矛盾,后来竟成为周的主要威胁。事见《国语·周语上》、本书《周本纪》。
  注[149]“炀公”,名熙,古本《史记》或作“怡”,在位六年。“炀”,音y4ng。
  注[150]“癸公”,《世本》作“庮公”,名慈母,齐乙公之子。
  注[151]“成侯”,晋武侯之子,名服人。
  注[152]“大几”,旁皋之子,或作“太几”,“大”、“太”二字古通。
  注[153]“熊胜”,熊黮之子。
  注[154]“丁公”,宋公稽之子,名申。
  注[155]“嗣伯”,卫孝伯之子。
  注[156]“孝公”,陈申公之子,名奕。
  注[157]“宫侯”,蔡伯之子。
  注[158]“仲君”,曹太伯之子,名平。
  注[159]“恭王伊扈”,穆王子,本书《周本纪》作“共王繄扈”,司马贞《索隐》引《世本》作“伊扈”。
  注[160]“幽公”,鲁炀公之子,名宰,《世本》名圉,在位十四年。
  注[161]“哀公”,名不辰,《世本》作“不臣”,齐癸公之子。
  注[162]“厉侯”,晋成侯之子,名福,《世本》作“辐”。
  注[163]“大骆”,大几之子。“骆”,或作“雒”,二字古通。
  注[164]“熊炀”,熊胜之弟。“炀”,本书《楚世家》作“杨”。中华书局点校本《汉书·古今人表》作“锡”,乃“钖”字之讹。
  注[165]“湣公”,宋丁公之子,名共。
  注[166]“疌伯”,卫嗣伯之子。“疌”,音ji6,本书《卫康叔世家》作“■”,二字通。《世本》作“挚”。
  注[167]“慎公”,陈孝公之子,名圉戎。
  注[168]“厉侯”,蔡宫侯之子。
  注[169]“宫伯”,曹仲君之子,名侯。
  注[170]“懿王坚”,共(恭)王子。“坚”,本书《周本纪》作“囏”,司马贞《索隐》引《世本》作“坚”。
  注[171]“周道衰,诗人作刺”,本书《周本纪》云:“懿王之时,王室遂衰,诗人作刺。”《汉书·匈奴传》亦云:“至穆王之孙懿王时,戎狄交侵,暴虐中国,中国被其苦,诗人始作,疾而歌之曰:‘靡室靡家,猃允之故。’‘岂不日戒,猃允孔棘。’”诗前二句是说没有室,没有家,是因为猃允的缘故。后二句是说难道不要天天警戒,猃允之难太紧急了。这些诗句出自《诗·小雅·采薇》。从《匈奴传》来看,班固是认为“诗人作刺”,即产生于周穆王时代的《采薇》一诗。这本于《鲁诗》之说和《齐诗》之说。但《诗序》又认为《采薇》是文王时期的作品。此诗诉说边防士兵出征思归,爱国恋家的苦闷,从内容上很难断定它的创作时代。
  注[172]“魏公”,本书《鲁周公世家》载:“幽公十四年,幽公弟..杀幽公而自立,是为魏公。”《世本》“魏公”作“微公”,名弗其。“魏”字古书或作“微”。魏公在位五十年。
  注[173]“胡公”,名静,齐哀公之弟。胡公时徙都薄姑(在今山东博兴县东南)。
  注[174]“靖侯”,晋厉侯之子,名宜臼。
  注[175]“非子”,大骆之子,居犬丘(今甘肃天水境内),善养马畜,为周孝王养马,汧渭之间(在今陕西扶风、眉县一带)。
  注[176]“熊渠”,熊炀之子。楚至熊渠时势力得到扩充,立其子为王。
  注[177]“炀公”,宋湣公之弟,名熙。
  注[178]“靖伯”,卫疌伯之子。
  注[179]“幽公”,陈慎公之子,名宁,在位二十三年。
  注[180]“武侯”,蔡厉侯之子。
  注[181]“孝伯”,曹宫伯之子,名云。
  注[182]“孝王方”,据本书《周本纪》、《汉书·古今人表》,孝王名辟方,此脱“辟”字。
  注[183]“懿王弟”,本书《周本纪》云:“懿王崩,共王弟辟方立,是为孝王。”《汉书·古今人表》云:“孝王辟方,共王弟。”是孝王为共王弟,这里说是“懿王弟”,不可信。
  注[184]“厉公”,鲁魏公之子,名擢,《世本》作“翟”,在位三十七年。
  注[185]“献公弑胡公”,本书《齐太公世家》载,齐哀公同母弟山怨恨胡公,率其党袭杀胡公而自立,是为献公,都城徙治临淄(在今山东淄博市东北旧临淄县),在位九年。
  注[186]“秦侯”,非子之子,在位十年。
  注[187]“熊无康”,熊渠之子。
  注[188]“厉公”,宋湣公之子,名鲋祀。
  注[189]“贞伯”,卫靖伯之子。《世本》作“箕伯”。
  注[190]“釐公”,陈幽公之子,名孝。
  注[191]“夷伯”,曹孝伯之子,名喜。
  注[192]“夷王燮”,懿王太子。本书《周本纪》云:“孝王崩,诸侯复立懿王太子燮,是为夷王。”《后汉书·西羌传》李贤注引《竹书纪年》称“夷王衰弱,荒服不朝”。
  注[193]“献公”,名具,在位三十二年。
  注[194]“武公”,齐献公之子,名寿,在位二十六年。
  注[195]“公伯”,秦侯之子,在位三年。
  注[196]“熊鸷红”,熊渠之子,熊无康之弟。本书《楚世家》作“熊挚红”。
  注[197]“釐公”,宋厉公之子,名举。
  注[198]“顷侯”,卫贞侯之子,在位十二年。
  注[199]“厉王胡”,夷王子。本书《周本纪》云:“夷王崩,子厉王胡立。”
  注[200]“恶闻过乱,出奔,遂死于彘”,厉王暴虐,奢侈傲慢,国都中人都骂他。厉王卿士召穆公虎劝告说:“民众忍受不了你的政令了。”厉王怒,找到一个卫国巫师,让他察视谤毁王的人,发现谤毁者就上告,厉王便杀掉他。这样一来,谤语很少了,诸侯也不再来朝觐。在位的第三十四年,厉王更加严苛,都城中的人都不敢说话,路上相遇,以目示意。厉王高兴起来,告诉召穆公虎说:“我能消弭谤言,使人们不敢说话。”召穆公虎劝导厉王,要让民众畅所欲言,了解下情。厉王不听。国内的民众没有敢讲话的,过了三年,一起发动叛乱,袭击厉王,厉王逃亡到彘。共和十四年,厉王死于彘。事见《国语·周语上》、本书《周本纪》。这是周王朝历史上著名的国人暴动。据宣王时铜器《■簋》铭文,暴动人员有“邦人、正人、师氏人”。“邦人”即国人,“正人”即隶属于工正的工匠,“师氏人”即军中士卒。“彘”,音zh@,邑名,在今山西霍县东北。
  注[201]“真公”,古本或作“慎公”,“真”与“慎”二字通。鲁献公之子,名濞,《世本》作“挚”,在位三十年。
  注[202]“秦仲”,公伯之子,在位二十三年。
  注[203]“熊延”,熊渠之子,熊鸷红之弟。
  注[204]“釐侯”,卫顷侯之子,在位四十二年。
  注[205]“共和,二伯行政”,本书《周本纪》云:厉王逃亡彘后,“召公(指召穆公虎)、周公(指周定公)二相行政,号曰‘共和’”。本《表》司马贞《索隐》云:“周、召二公共相王室,故曰‘共和’。”《国语·周语上》韦昭注云:“彘之乱,公卿相与和而修政事,号曰‘共和’。”此皆以“共和”取义于周公、召公摄行天子事,实行贵族共和政治。此说之外,“共和”另有一说。本书《周本纪》张守节《正义》引《鲁连子》云:“共伯名和,好行仁义,诸侯贤之。周厉王无道,国人作难,王奔于彘,诸侯奉和以行天子事,号曰‘共和’元年。”司马贞《索隐》引《竹书纪年》云:“共伯和干王位。”《吕氏春秋·开春》云:“共伯和修其行,好贤仁,而海内皆以来为稽矣。”皆以“共和”取义于共伯和摄行天子事。两说之中,人们多采纳后一种说法。
  注[206]“熊勇”,熊延之子,在位十年。

  张夫子问褚先生曰:①“诗言契、后稷皆无父而生。今案诸传记咸言有父,父皆黄帝子也,②得无与诗谬秋?”

  注①索隐褚先生名少孙,元成闲为博士。张夫子,未详也。
  注②索隐案:上契及后稷皆帝喾子,此云“黄帝子”者,谓是黄帝之子孙耳。

  案:喾是黄帝曾孙,而契、弃是玄孙,故云也。

  褚先生曰:“不然。诗言契生于卵,后稷人夡者,欲见其有天命精诚之意耳。鬼神不能自成,须人而生,柰何无父而生乎!一言有父,一言无父,信以传信,疑以传疑,故两言之。尧知契、稷皆贤人,天之所生,故封之契七十里,后十余世至汤,王天下。尧知后稷子孙之后王也,故益封之百里,其后世且千岁,至文王而有天下。诗传曰:‘汤之先为契,无父而生。契母与姊妹浴于玄丘水,有燕衔卵堕之,契母得,故含之,误吞之,即生契。①契生而贤,尧立为司徒,姓之曰子氏。子者兹;兹,益大也。诗人美而颂之曰“殷社②芒芒,天命玄鸟,降而生商”。商者质,殷号也。文王之先为后稷,后稷亦无父而生。后稷母为姜嫄,③出见大人迹而履践之,知于身,则生后稷。姜嫄以为无父,贱而□之道中,牛羊避不践也。抱之山中,④山者养之。又捐之大泽,鸟覆席食之。姜嫄怪之,于是知其天子,乃取长之。尧知其贤才,立以为大农,姓之曰姬氏。姬者,本也。诗人美而颂之曰“厥初生民”,深修益成,而道后稷之始也。’孔子曰:‘昔者尧命契为子氏,为有汤也。命后稷为姬氏,为有文王也。
  大王命季历,明天瑞也。太伯之吴,遂生源也。’⑤天命难言,非圣人莫能见。舜、禹、契、后稷皆黄帝子孙也。黄帝策天命而治天下,德泽深后世,故其子孙皆复立为天子,是天之报有德也。人不知,以为泛从布衣匹夫起耳。夫布衣匹夫安能无故而起王天下乎?其有天命然。”

  注①索隐有娀氏女曰简狄,浴于玄丘水,出诗纬。殷本纪云玄鸟翔水遗卵,娀简狄取而吞之也。
  注②集解诗云“土”。
  注③索隐有合氏之女也。韦昭云“姜,姓;嫄,字也”。
  注④集解抱,普茅反。索隐抱,普交反,又如字。
  注⑤索隐言太伯之让季历居吴不反者,欲使传文王、武王拨乱反正,成周道,遂天下生生之源本也。

  “黄帝后世何王天下之久远邪?”
  曰:“传云天下之君王为万夫之黔首请赎民之命者帝,有福万世。黄帝是也。五政明则修礼义,因天时举兵征伐而利者王,有福千世。蜀王,黄帝后世也,①至今在汉西南五千里,常来朝降,输献于汉,非以其先之有德,泽流后世邪?行道德岂可以忽秋哉!人君王者举而观之。汉大将军霍子孟名光者,亦黄帝后世也。②此可为博闻远见者言,固难为浅闻者说也。何以言之?古诸侯以国为姓。霍者,国名也。武王封弟叔处于霍,后世晋献公灭霍公,后世为庶民,往来居平阳。平阳在河东,河东晋地,分为韂国。以诗言之,亦可为周世。周起后稷,后稷无父而生。以三代世传言之,后稷有父名高辛;高辛,黄帝曾孙。
  黄帝终始传曰:③‘汉兴百有余年,有人不短不长,出*(自)**[白]*燕之乡,④持天下之政,时有婴儿主,⑤欲行车。’⑥霍将军者,本居平阳*(自)**[白]*燕。臣为郎时,与方士考功⑦会旗亭下,⑧为臣言。岂不伟哉!”⑨

  注①索隐案:系本蜀无姓,相承云黄帝后。且黄帝二十五子,分封赐姓,或于蛮夷,盖当然也。蜀王本纪云朱提有男子杜宇从天而下,自称望帝,亦蜀王也。则杜姓出唐杜氏,盖陆终氏之胤,亦黄帝之后也。正义谱记普云蜀之先肇于人皇之际。黄帝与子昌意娶蜀山氏女,生帝溋,立,封其支庶于蜀,历虞夏商。周衰,先称王者蚕丛,国破,子孙居姚、巂等处。
  注②索隐案:系本云霍国,真姓后。周武王封其弟叔处于霍。是姬姓亦黄帝后。
  注③索盖谓五行谶纬之说,若今之童谣言。
  注④正义一作“白彘”。案:霍光,平阳人。平阳今晋州霍邑,本秦时霍伯国,汉为彘县,后汉改彘曰永安,隋又改为霍邑。遍检记传,无“白燕”之名,疑“白彘”是乡之名。
  注⑤索隐谓昭帝也。
  注⑥索隐言霍光持政擅权,逼帝令如却行车,使不前也。
  注⑦正义谓年老为方士最功也。
  注⑧集解西京赋曰:“族亭五里。”薛综曰:“旗亭,市楼也。立旗于上,故取名焉。”
  注⑨索隐褚先生盖腐儒也。设主客,引诗传,云契、□无父,及据帝系皆帝喾之子,是也。而末引蜀王、霍光,竟欲证何事?而言之不经,芜秽正史,辄云“岂不伟哉”,一何诬也!

  【索隐述赞】高辛之胤,大启祯祥。修己吞薏,石纽兴王。天命玄鸟,简秋生商。姜嫄履迹,祚流岐昌。俱膺历运,互有兴亡。风余周召,刑措成康。出彘之后,诸侯日强。

〖上一章〗 〖返回目录〗 〖下一章〗

本站由 迅风工作室 负责维护、更新(转载请必须注明出处)
Copyright © 2002-2024 书斋史苑 版权所有。保留所有权利、使用规定。

◆ QQ:5321370 Email:webmaster@historyfamily.cn [站长]
◆ QQ:42370463 Email:crazyblast@historyfamily.cn [副站长]